联系我们

江门厂区:广东巨高磁铁有限公司

公司地址:江门市江海区云沁路159号10栋厂房1楼

东莞厂区:东莞市巨高磁铁有限公司

公司地址:东莞市塘厦镇石鼓向阳路正强达科技园D栋一楼

联系方式:0750-3100136  

联系邮箱:jugo@jugomagnet.com

回顾美国在打贸易战前是怎么失去稀土霸权的?

回顾美国在打贸易战前是怎么失去稀土霸权的?东莞市巨高磁铁有限公司强力磁铁、磁性材料、磁性产品专业生产商

一场惊心动魄的稀土争夺战!


1949年,一位地质学家在美国西部的芒廷帕斯,发现一种奇怪的矿石样本,将其寄给了美国地质调查局。

此后数十年,这种奇怪的矿石在全球不断激起涟漪,最终引发一场大国间的海啸。

【1】

五年前的1945年,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结束了二战。

孤身涉险芒廷帕斯的地质学家最初想要寻找的,正是制造原子弹的铀元素,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矿场。

在他之前,日本人在中国包头的白云鄂博,也发现一个类似的矿场,甚至比那还要更大。

只是,他们还没来得及开采,便已战败,只留下一个神秘的传说:

日军在撤离中国前,丢辎弃重,只用板车从白云鄂博匆匆装了几车矿石,便在当地人不解的目光中遁去。

传说虽然无法证实,却难掩人类对这种矿石的好奇,因为它含有17种特殊元素:

镧、铈、镨、钕、钷、钐、铕

钆、铽、镝、钬、铒、铥、镱、镥、钪、钇

这是一组化学性质相似,却具有不同电子和磁特性的元素。因为丰度低,提纯难度大,又被称为稀土元素。

其中,前七种叫轻稀土,后十种叫重稀土。

两百年来,人类为了捕捉它们前仆后继。但事实上,它们中最稀有的一种,也比黄金多200倍。


东莞市巨高磁铁有限公司强力磁铁、磁性材料、磁性产品专业生产商

人类对看似稀有的东西,总怀有一种宗教般的狂热。

芒廷帕斯矿被发现后,无数矿工怀着发财梦,蜂拥而至,他们渴望像百年前的先辈一样,在大淘金中一夜暴富。

激情澎湃中,一家名叫MoIycorp的企业悄然成立。

MoIy(钼)昭示着它的野心,那是一种在二战中大显身手的稀有元素,战舰、装甲车因为添加了它而坚韧无比,战斗力爆表。

于点滴之间,化腐朽为神奇,这也是两百年来,人类为这些稀有元素如痴如狂的原因。

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应用,却极为有限。

也因此,MoIycorp的奠基者们并没能复制大淘金时代的奇迹。事实上,在公司成立最初的十几年里,一直门庭冷落。

即便有一些零星的需求,也仅限于打火石之类不痛不痒的东西。

直到20世纪60年代,一种稀土金属——铕,引发一场彩电行业的革命。

在铕之前,彩电的红色荧光粉很暗淡。科学家们在一次偶然中发现,掺入铕的荧光粉不但亮度高,还很鲜艳。

整个稀土产业,因为这一发现而振臂欢呼。

紧接着70年代,稀土在石油精炼中被广泛用作催化剂,芒廷帕斯开始人气飙升,坑凹也越挖越深。

那是美国人统治稀土的时代,仅芒廷帕斯一地,就满足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需求。

但那还不是MoIycorp最高光的时刻。

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,使得汽车厂商急于给汽车减重,以节省油耗。笨重的电机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。

“听着,我们想让汽车更轻!现在这些电机,都太笨重。”

通用汽车的磁力专家约翰·克罗特接到上级指令,开始研制更轻、更强的磁铁。最终,他发明了钕磁铁。

这是一种将铁、硼和稀土元素钕,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新型磁铁,磁力比常规磁铁强十倍,还耐高温。

几乎是在同一时间,日本住友特金的佐川真人,也发现了这种超强磁铁,日美两国由此联袂主宰了当时的稀土永磁市场。

所不同的是,通用汽车随后组建的麦格昆磁公司,更多接受了来自美国国防部的订单。

1991年,海湾战争爆发,联军以不到300人的轻微代价,重创伊拉克百万大军。

战争中,从美军航母战斗群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,以及F-117隐形轰炸机投下的一枚枚精确制导炸弹,震惊了世界。

制造这些高科技武器的永磁、隐形涂层等稀土材料,正来自麦格昆磁和MoIycorp。

【2】

美军闪耀全球的同时,中国人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,因为中国不但有稀土,而且储量惊人,最高时占全球七成以上。

日本人早在二战时,就觊觎这些资源。即便从白云鄂博败走30年后,依旧念念不忘。

70年代初,包钢投产后不久,日本人曾开高价,想买白云鄂博的矿渣。当地人不懂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随即将此事上报国务院。

周总理指示:矿渣不卖,堆存,留给后人。

这则流传很广的故事,道尽了中国人在稀土开发上的尴尬。
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因为缺乏分离技术,中国人守着金山却挨饿,一车车矿石被廉价运往国外,最后再用几十倍的价格换回高纯度产品。

原本指望从当时的稀土巨头,法国罗纳-普朗克公司手中购买技术,却被对方告知:

要技术可以,产品必须由他们独家对外经销。

这一近乎“丧权辱国”的条件,逼着中国人自己开发稀土分离技术。

1972年,北大化学系教授徐光宪接到一项紧急任务——分离镨钕。那是稀土中最难分离的两种元素,在当时被公认为世界难题。

国外惯用离子交换法,但速度慢,成本高,徐光宪决定另辟蹊径,采用萃取法。

为了攻克难关,他不断奔波于北京和包头的矿山间,饿了啃几口面包,困了就在实验室打个盹。

卧薪三年,最终提出串级萃取理论,并设计了一整套工艺流程。

这种全新的稀土分离技术,不但速度快,成本低,提纯度更是达到创纪录的99.99%,轰动整个稀土界。

因为这一技术,中国成功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,向稀土生产、出口大国的逆袭。